反洗时间对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有哪些影响?
2025-07-15 点击量:
反洗时间是多介质过滤器反洗过程中的关键参数,直接影响滤料清洁度、滤层状态及后续过滤效果,具体影响如下:
-
滤料清洁不彻底,截污能力下降
-
反洗时间不足(如设计需 15 分钟,实际仅 5 分钟)时,滤料中截留的泥沙、胶体等杂质无法充分剥离并排出,残留杂质会逐渐堵塞滤层孔隙。
-
后果:后续过滤时滤层阻力快速上升,过滤周期缩短(如原本 24 小时反洗 1 次,可能缩短至 12 小时),且出水浊度升高(如从<1NTU 升至 3NTU 以上),影响水质达标。
-
滤料层 “板结” 风险增加
-
未被冲洗掉的杂质会在滤料颗粒间累积,长期下来可能导致滤料黏结、板结(尤其当进水含油脂或有机物时)。板结的滤层会丧失透水性,即使频繁反洗也难以恢复,最终需停产检修或更换滤料。
-
反洗 “恶性循环”
-
因杂质残留,下次过滤时滤层很快达到饱和,不得不缩短反洗间隔。而频繁反洗又会进一步缩短单次反洗时间(如为赶进度减少反洗时长),形成 “清洁不彻底→更频繁反洗→更不彻底” 的恶性循环,增加水、电消耗。
-
滤料流失与级配紊乱
-
反洗时水流(或气水混合)会使滤料处于膨胀状态,若时间过长(如超过 30 分钟),滤料颗粒间碰撞摩擦加剧,细小滤料(如石英砂细颗粒、活性炭粉末)易随反洗水流失,导致滤层厚度不足(如设计 800mm 滤层,半年后降至 600mm)。
-
同时,滤料级配可能被破坏:原本 “上层粗、下层细” 的合理级配因过度冲刷变得混杂,影响截留杂质的分层效果(粗滤料无法截留大颗粒,细滤料过早堵塞)。
-
能耗与水耗增加
-
反洗过程需消耗大量反洗水(通常为过滤水量的 5%-10%)和动力(如反洗泵、风机耗电)。若反洗时间从 15 分钟延长至 30 分钟,水、电消耗直接翻倍,运行成本上升(如单日反洗成本从 100 元增至 200 元)。
-
滤料过度磨损,使用寿命缩短
-
长时间反洗(尤其气水联合反洗时),滤料颗粒间碰撞、摩擦加剧,会导致滤料粒径快速减小(如石英砂有效粒径从 0.8mm 降至 0.5mm 以下),或活性炭颗粒破碎率升高。滤料损耗加快,更换周期缩短(如从 2 年 1 次变为 1.5 年 1 次)。
-
滤层 “乱层” 影响过滤精度
-
反洗时滤料层会膨胀(膨胀率通常为 30%-50%),若时间过长,滤料可能因过度翻动而失去原有的 “上层粗、下层细” 级配(即 “乱层”)。乱层后,大颗粒杂质可能穿透深层细滤料,导致出水水质波动(如浊度忽高忽低)。
-
保障滤料充分清洁:在确保杂质彻底排出的前提下(如反洗排水浊度<5NTU),避免残留杂质累积,维持滤料的截污能力。
-
维持滤层结构稳定:通过控制时间(通常 8-15 分钟,具体取决于滤料种类和反洗方式),使滤料在膨胀后能自然沉降,恢复原有级配,保证后续过滤的均匀性。